咨询电话:010-82152253
实践探索
首页 > 人文大中小幼婴 > 实践探索
为垂髫立德根 为万世开太平
时间:2019-02-28点击:4252

张宸语小朋友在第十幼儿园大一班接受人文素养教育已经半月有余。半月中,孩子从每天的懵懂接受到每天回家主动分享今天在幼儿园又听了哪些故事、告诉小朋友们什么道理,变化是一点一滴、潜移默化的。从前,当父母发现她身上有什么缺点予以指出的时候,她总是想要辩解、开脱,现在只要一说这是一个坏习惯、要主动扔到垃圾箱里,她就会默默接受、慢慢改变,这种变化是令人欣喜的,作为家长我们由衷感到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巨大影响力。

虽然没有参与到课堂中,但从孩子每天的叙述中、从老师每天的课程概述、从家长们每天的课程反馈中,能感觉到人文素养教育针对性很强,特别是对于当下年龄的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等方面,都有特色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每天不同主题的小故事、小游戏,引发小朋友的积极思考、深刻反思,从而引导小朋友们从内心中自发地养成好习惯,避免正面刻板的要求和教育。通过半个月的体会,我感到人文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六自”能力。

一是培养小朋友们的自律之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5、6岁的孩子正是形成规矩意识的关键期。对于张宸语以前的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看“家教机”不愿意结束、弄到地上的垃圾自己不愿意收拾等等,爸爸妈妈都需要通过强制性的要求甚至是威胁的办法才能让她自己去做。现在通过老师的故事引导、课堂培养,这些事情自己完全可以做到,有时甚至不用要求主动去做。孩子有了自律之心,就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终生。

二是培养小朋友们的自控之力。自控力的核心是在“控”字上,是对自身行为习惯有意识的控制。幼儿的自控意识比较差,强制性的要求往往收效甚微,只有深入内心的触动才能让孩子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张宸语在练钢琴的时候,经常会练不好了就生气、用力拍琴键、甚至会哭,但是经过两周的人文素养课程之后,练不好也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耐着性子继续练下去,这是一个很好的进步。孩子有了自控之力,学习、做事就能踏踏实实、坚持到底。

三是培养小朋友们的自省之能。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其目的正如理学大家朱熹所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张宸语总是做错了事情不愿意承认,当爸爸妈妈指出她的缺点时也会反驳,但是经过人文素养课程的教育引导,现在每天回到家里都会自己复述一遍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故事,并且结合自己的表现,来反思自己有哪些不好的习惯,并说要把坏习惯丢到垃圾桶里。孩子有了自省之能,就能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在今后成长的路上越走越稳。

四是培养小朋友们的自爱之心。老子说“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自爱之心,就是让孩子知道既要爱己、也要爱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都比较强,在爱己方面问题不大,关键就在于在爱己的同时还要爱人。经过人文素养课的教育,她现在每天回家会主动的照顾花草、小鱼、小鸟,主动喂食、打扫卫生,开始慢慢的学会照顾他人。孩子有了自爱之心,就会变得善良、愿意关心他人,有助于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格。

五是培养小朋友们的自尊之识。自尊,就是对自我价值感的总体感受,是对自己综合价值的肯定。自尊是人类生命的心理根源,它可以保持一个人生命的健康发展和完满,是人心理健康的基础。之前我们不舍得让张宸语参与家务劳动,对于父母的劳动她也没有尊重的意识。但是人文素养教育课后,我们鼓励她进行简单的家务劳动,她完成之后会很高兴,而且会主动的珍惜、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在尊重他人和自己的劳动成果中,慢慢的养成自尊意识。孩子有了自尊之识,才能主动的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在相互尊重中提高自我价值的实现感。

六是培养小朋友们的自立之志。现在的孩子从小很多事情都是由父母包办,总是觉得孩子太小,等长大点再让她自己去做,殊不知在呵护的过程中,丧失了很多让孩子自立的机会。人文素养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就是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经过半个月的锻炼,现在张宸语回家后能主动的把衣服叠好、饭前便后洗手、吃完饭自己收拾碗筷等等。看到她这些变化我们才认识到,原来并不是孩子不会做、不能做,而是我们不舍得让她做,问题的根源在我们身上。孩子有了自立之志,才能养成不事事依赖父母的独立个体,培养自己独自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的能力。

按照《辞海》的释义,“人文”就是人类的礼乐教化,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养”就是修习和涵养,综合起来,“人文素养”的含义就是对人类礼乐教化乃至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修习和涵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习到的各种知识、技术都在技能的范畴内,是大树的枝干;而这“六自”则是最基本的人格和修养,是大树的根脉。根脉兴则大树旺,这就是教育中常讲的成才先成人、树人先树德。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目的,不是教会孩子们某种知识、技能,而是赋予孩子们对人本身生存意义和存在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关怀”。应该说,个人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实事求是地讲,当前各级教育机构对于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到位的,但是对于孩子人文素养的培养是缺位的,这种缺位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是人生追求过于务实、功利。我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不同价值观激烈碰撞,幼儿容易因心智不成熟而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功利性、目的性很强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重利轻义、重物质轻精神、重享受轻奉献、重权利轻义务。这些问题导致在人格上缺乏独立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缺乏应对各种挫折的能力和心理素质。

二是人文精神缺失。受高考指挥棒影响,很多学生的思想还停留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等非功利的学科知识普遍缺乏兴趣。缺少了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塑造,使得很多孩子长大后精神空虚、情感脆弱、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只能看到自然科学的短期功利性,认识不到人文素养立德树人的长期可塑性。

三是民族归属感淡化。人文素养教育是基于对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精华的吸收和借鉴,是“古为今用”的最佳切入点。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很多孩子盲目崇洋媚外,推崇西方文化和西方的生活方式,吃洋食、听洋乐、过洋节,对中国的传统礼仪、传统食品、传统节日日趋淡漠。国家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制度上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但这也只是治标之举,只有从幼儿时期开始进行传统的人文素养教育、使中国的传统问题牢牢地印在每个孩子的心里,才能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归属感在每一代孩子的头脑中扎根。

四是心理问题和缺陷逐渐增多。随着生活的加快,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很多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不高,感到学习压力过大,对网络有强烈的依赖,存在人格养成缺陷等等。他们缺乏意志力、情绪不稳定、言行不理性、极易冲动偏激、对挫折和压力缺乏应有的承受力,认为生活无目的、无价值、无意义,心态失衡甚至个性扭曲。

在幼儿园就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我感到是很有必要而且恰逢其时,从半个月来的具体实践、从孩子每天一点一滴的变化中能看到,人文素养教育是很成功而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为孩子们从小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就是要避免我们的教育系统教育出来的孩子都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避免孩子走向社会后都是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避免出现全社会文化水平整体提高、文明程度却整体下降的“倒挂”现象,可以说是千秋大业!作为家长,我们理所应当、义不容辞的积极参与、全力配合,让自己的孩子先成人、再成才!

 

                    大庆市幼教中心第十幼儿园

张宸语家长


京ICP备18049698号 -1|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lc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