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10-82152253
理论研究 心得体会
首页 > 人文大中小幼婴 > 理论研究 心得体会
人文素养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思考
时间:2019-11-08点击:2684

语文学科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也在解读统编版教材时提出了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突出德育为本。这些就注定了语文学科在人文素养培养上的重要和特殊的作用。所以说它不仅是语文学科知识的教育途径,更是人文素养重要的培养方式。同时也毋庸置疑,人文素养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做好语文教学就必须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高更离不开与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和培养。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人文资源

我们的语文教材内容极为丰富,每篇课文都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各种理解和情感,这就是蕴含其中的人文资源。尤其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统编版语文教材更是明显。这个版本教材的特点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其中一条线就是人文要素这样的编排方式把相同的人文要素安排在一个单元中,就让我们更能清晰明了地利用本单元的人文要素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以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为例,第一单元大自然的秘密,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第四单元是热爱家乡,领略家乡的美景,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第六单元伟人的故事,了解伟人的故事,学习他们的伟大精神。第八单元人文要素是相处通过故事,告诉学生相处的秘密。

二、善于发现语文教学中生成的人文资源

语文教学中处处可能生成人文素养的培养点,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捕捉并能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将其升华、深化。在一年级拼音课上有一个描写雪花的儿歌,孩子们都沉浸在雪带来的快乐中,有的说雪花洁白漂亮,有的说可以打雪仗……但是一个孩子告诉我他不喜欢雪。我当时一愣,接着问了原因。他告诉我因为爸爸生病了,腿不好,下雪了容易摔倒,他不喜欢雪,更不喜欢雪天出去看雪。我当时马上肯定了孩子对爸爸的这份关心和爱,但是我也引导他其实作为儿子,你可以搀扶爸爸一起出去看雪,爸爸不会摔倒还能欣赏到迷人的雪景。他特别同意我的建议,美滋滋地接受了。还有一次语文课上用“柱”说个词语。一个孩子说到“顶梁柱”,这个词语出乎我的意料,我马上追问:“什么是顶梁柱?”他指着黑板上的图片告诉我:“老师图片上那个屋顶的最大的柱子,撑起整个房子的那根柱子就是顶梁柱。”我接着说:“顶梁柱撑起了整个屋子让它不倒塌,其实一个家庭中也有这样的顶梁柱,他撑起了你们整个家庭,为你遮风挡雨。你知道他是谁吗?”一个同学激动地告诉我:“是我的爸爸。”孩子们似乎都懂了,各个眼里闪着泪花。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各种体验

七节人文素养课虽然不多,但是带给孩子们的心灵震撼却是无法衡量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体验。所以,在语文课中调动学生的各种体验,是提高语文课上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方法。一年级上册《明天要远足》一课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在旅行的前一天晚上怎么也睡不着,她想象这远方的大海、白云、蓝天……我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是以课文文字为线索,让孩子读出作者的心情和远方美景的诱惑。但是效果非常不好,这次旅行似乎离孩子们很遥远。后来我调整为让学生谈谈你见过大海吗?大海到底有多美?孩子们在交流中表达了对大海的喜爱、向往和期待,从而就顺其自然的体会到了小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同理,在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高更离不开生活中的体验。以生活体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首先教师要善于用体验引领学生理解某个人文要素的内涵。其次教师要在情感上与学生共鸣。我在孩子的眼中是一个特别爱流眼泪的教师,我们学习《桂花雨》一课时,当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资料,了解琦君已年过半百,那时养母也早已去世,但她对养母的思念并没有淡化。她想念家乡,想念儿时与养母在一起的日子,那浓浓的思念都融入在了儿时的摇花乐、纷纷扬扬的“桂花雨”里时潸然泪下。孩子们也似乎因为我与作者的共鸣而引发了全班的情感爆发。从此琦君以及她的作品是我们课下经常讨论的话题。人文要素家乡的思念,对于一个十几岁并且从未离开过家乡的孩子来说却是那样的为之动容与刻骨铭心。



大庆市直属机关第五小学

 吴兴亚


京ICP备18049698号 -1|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lc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