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10-82152253
理论研究 心得体会
首页 > 人文大中小幼婴 > 理论研究 心得体会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时间:2019-11-08点击:2736

人文素养课自10月8日起改变了三年六班所有学生、老师、家长的生活状态。生动有趣的课堂明显有别于日常课程,学生从感到新奇,到乐于实践于日常生活,经历了一个过程。而老师也从关注学科课程本身,到更专注于人的教育。家长也从对人文素养课程的新鲜好奇,转为认真对待每一次对孩子的观察促进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过突如其来的疲劳期和家长的倦怠期,在大量的数据统计中,我们也叩问过自己的心灵,到底我们费尽心力所得到的结果对于学生的转变来说是否有效,或者说做到长期有效呢?

如果说课程本身是一泓清泉,注入学生心灵的那一瞬间,为孩子带来了新的生命力量。这力量是否持久,就要看课后的日常巩固了。课程一天一个主题,孩子需要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可远远不止五种,怎样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捕捉到育人的闪光点,让人文素养教育持续发光发热呢?其实,就语文学科而言,本就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每一篇课文中,除了向孩子传授语言文字的使用方法外,也传递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人文要素。在人文素养课结束后的每一节语文课堂上,我都能相对巧妙地将引导课中的核心词复现给孩子们。例如:在学习《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时,学生在发挥想象预测故事结局走向、续写故事的过程中,我也在引导学生思考:胡萝卜先生所困扰的长胡子一路帮助了那么多人,如果你是他,还会为此感到困扰吗?就此强化了“乐于助人是一种正文化,我们要把它留下。”而学习“语文园地”中的关于团结的谚语时,孩子们从“人心齐,泰山移”“二人齐心,其利断金”等语句中体会团结的力量,抓住课本中的人文要素,引发学生进而回忆班集体活动中有哪些事例体现出了团结是一个集体坚不可摧的力量!当“团结是一种正文化,我们要把它留下”的话语响彻班级时,它就不再是单纯的口令了,而是内化于心的一种浸润。

仅仅入心,怕是还远远不够。“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即便人文素养之花已经根植于学生心田,但行动与实践才是我们师者所喜闻乐见的。每日的家长打卡,是一个反馈学生行为的主阵地。如今的孩子,五谷不分、四体不勤者大有人在。居家只负责学习,对于家庭责任却毫不承担,以至于第一天打卡的时候,我哑然失笑。看着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收拾着房间、拖着地,有的学生甚至叠被都“按倒了葫芦起了瓢”,顾前不顾后,心里充满了担忧。其实学生未见得生活能力差,只要亲自实践,反复操作,这世上哪儿有学不会的知识呢?于是每天课后,我都会布置部分孩子学会劳动,在学校我亲自教,回到家家长继续指导实践!半个多月后,眼看着孩子们有了明显的进步,不论老师还是家长,心中满是喜悦!除了劳动,日常学校的常规管理上,学生的行为更加规范了,因为有了自律性,做什么事他们都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过去喜欢在洗手间玩儿闹的孩子已经很久没有被值周生提示了;课间在走廊里跑跳打闹的情况也杜绝了……英语老师也常和我说,在我班是上课唯一不用整理纪律的班级,没有孩子说小话,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认真听讲不走神!“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直到当我刻意观察孩子们的创造力时,才发现学生思维之广博浩瀚超越我的想象。续编故事、创编童话,用妙笔写出心中神奇的世界,那是一个如梦如幻、天马行空的新世界,我瞠目结舌于他们的超强想象力和创作力!而数学益智器具也是学生锻炼思维,发挥创造力的途径,当我看到的只是魔尺扭成的三球时,吴治辰却将其一开一合,说作品仿若鳄鱼的大嘴,仔细一看,确实如此,而我怕是一开始断然不会观察那么细致、思维那么开阔!

若说人文素养课改变了什么,首先是我们一贯的对孩子的评价角度。做人做事德为先,学生的德行远比成绩重要的太多,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其次,它改变了老师自身。过去我们只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去引领学生,如今,当我俯身与他们看齐时,才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耀眼夺目。这是一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活动,参与其中,学生幸甚至哉!我亦幸甚至哉!



大庆市直属机关第五小学

  袁英

京ICP备18049698号 -1|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lc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