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10-82152253
理论研究 心得体会
首页 > 人文大中小幼婴 > 理论研究 心得体会
让“打卡”成为一种“甜蜜的负担”
时间:2019-11-08点击:3239

在网络中,很多网友总会用“打卡”这个动词来提醒自己戒除某些坏习惯,并为了养成一个好习惯而努力。打卡代表一种态度,代表这件事对你的重要程度,代表你执行的认真程度。你的态度、你的认真程度也就决定了这个事情的结果。所以,在我们人文素养课程的一开始,我们就在每天做着这件事——打卡。

打卡有助于养成好习惯。在人文素养课授课期间,我们每日的打卡关键词来源于当日的授课内容,比如第一天我们学的“好习惯坏习惯你选哪一个”,相较于烂苹果黏腻的触感和酸臭的气味,孩子们看到好苹果时的喜爱就越发的深了,所以当天打卡“好习惯,坏习惯”时孩子们都下了很大的决心,一定要把自己像好苹果一样的好习惯留下,把自己像烂苹果一样的坏习惯扔掉!孩子们说得斩钉截铁,而且当天就有好多孩子到家以后有了很明显的向好转变。家长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所以一时间打卡气氛空前高涨。从家长们的反馈中,能感觉到家长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发自内心的感谢老师,感谢人文素养……

然而在课程结束后的每日打卡,我却发现了很多问题。

起初我们让家长用“每日打卡”记录下孩子的进步,前三天还不错,带着人文素养课并未消退的热度,家长们带着欣喜,自由畅聊这几天宝贝跟以前比怎么怎么好了。三天以后,我发现家长词穷了,变得无话可说,语言流于形式,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再是“欣喜”而是“敷衍”……这时我找到了我班的家委会成员之一的皓皓妈妈,她说“老师,我真的不知道该打卡什么,怎么写……”这么一说,我明白了,就像给孩子们发布的无命题作文,可能太“自由”了,反倒无话可说。于是,我和同是一期实验班的方老师一合计,我们就想到了使用“关键词”打卡。

我们打卡的内容以预实践表上要求孩子做到的项目为主,并结合了一些在生活中存在的不足。在打卡中,我们既能看到有些家长对孩子该方面的满意之态,又能看到有些家长对孩子该方面不足存在的焦虑,还能看到有些方面是所有孩子都没有解决的共性问题。比如在打卡“时间管理”时,班级里所有的孩子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十分没有时间观念,写作业磨蹭,起床磨蹭,干什么都要家长在屁股后面追着喊。我感觉这个问题如果就这样算了,可能本次打卡就一点效果也没有了,于是我找到了幼教中心的赵乐乐老师,她告诉我,我们遇见这样的情况可以连续一周打这一个关键词,直到孩子们有向好转变为止,我照做了,效果也确实不错。可是这样是不是有些浪费时间呢?我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我心中不禁产生了这个疑问。

后来,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前置打卡内容。这样既能让老师不每天绞尽脑汁地想“今日关键词”,又能让孩子有意识地改变,家长有意识地观察。

我一般选取的都是比较具体的打卡内容,比如“学会自己系鞋带”,而不是“增强自理能力”这类较宽泛的,这样打卡时,家长会比较具体可感,老师也会对整个班级同学的该方面有一个大概的宏观认识,以便于“逐个击破”。

比如这周,我提前告知了孩子和家长下周的打卡内容如下:

1.不说谎

2.不推卸责任,不犟嘴

3.自己准备第二天备品,装书包

4.上学放学自己背书包

5.能经管好自己的小铅笔,不弄丢

6.尽量让自己的衣服保持整洁

7.认真对待自己的书作业本,认真写好每一个字

打卡的本质是为了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习惯的培养和克服是有它自身的规律,打卡既然是一种有效的养成好习惯的方式,我们就应该让“每日打卡”的活动发挥它最大的效用。薛法根老师说:“一个人也许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才会走得更远。”目前,我和一二年组的实践班班主任已组建了微信群,大家集思广益打卡关键词,希望能让家长认为“打卡”不是麻烦,而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大庆市直属机关第五小学

 陈旭

 


京ICP备18049698号 -1|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lc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