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10-82152253
专委会新闻
首页 > 工作动态 > 专委会新闻
种一粒人文的种子,静待花开!
时间:2019-04-25来源:点击:3124

截图1556159198.png

2019-04-24 14:30 张燕青


4月1日起,包钢幼教处第一批4个实验园10个实验班的337名幼儿开始体验一种全新的人文素养特色课程。在短短三周的时间内,人文素养的种子就在这些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并开始带动家长一起培育文明,提高素养。


截图1556157254.png


这是怎样一颗神奇的种子?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游戏中培育

4月16日,记者来到4所实验园之一的包钢四园,走进正在上实验课的班级,看到12个孩子分成三组正在用天平体验劳动和收获的关系。

天平的一端是烧杯,一端是礼物,小朋友们轮流用滴管往烧杯里添水。


截图1556157270.png


“一滴水就是一份劳动,你们正在用劳动收获成果。”在老师的鼓励下,小朋友们认真的一滴一滴进行着“劳动”,最终在完成230滴、151滴、178滴后,三个小组的天平达到了平衡,他们拿到了劳动换来的礼物,更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截图1556157284.png


负责这堂课的老师戴玉静告诉记者,做游戏前孩子们已经通过看动画片、听故事、问题互动等形式了解了劳动的意义,游戏加深了对于劳动的体会。课程过后,她们还将通过体育游戏、日常值日以及“我真能干”等主题活动进行一日生活渗透,并给出“做有心‘懒’父母”等家园共育建议,多角度、持久的进行感知影响,将勤奋=劳动+追求这一人文素养核心要素深深的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


家园共育中生根

“随时都在问‘这是好习惯吗’,只要是好的,两只小手便抱在胸前说留下来。”

“人文素养家园共育课程,不仅给了孩子很好的教育,也让家长受益匪浅。”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不仅孩子们喜欢上了这门生动丰富的课程,家长们更是惊喜不已。包钢幼教处保教部部长张莉告诉记者,近5000条的家长微信留言截图,近百篇的家长感言,说的最多的就是人文课程真的改变了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这比从小耳提面命的“教”,效果不知好了多少倍。

截图1556157300.png

孩子行为习惯“一天一个样”的转变,让家长们对人文幼教的认同度越来越高,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强,在孩子的督促下,家长的一些不良习惯也开始有了改变。从事幼教行业的人都知道,家园共育是最难也是最耗费精力的一环。“人文家教质量决定着人文幼教能走多远,也决定着孩子人文素养培育的成效,我们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张莉说。

德育在春风化雨中

4月8日,民族园的3个实验班113名幼儿正式进入到新一轮课程实践中。接下来,更多的孩子将接受到这样的人文素养熏陶。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德育是我们一直在做,但怎么做效果也不理想的难题。而自从包钢幼教处开展人文幼教、人文家教以来,我们终于找到了‘立德树人’的抓手和途径。”包钢幼教处处长蔡彦萍说。

记者了解到,包钢幼教处引入的《人文素养特色系列丛书》课程,主编是清华大学研究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何庆。课程设计为3-4岁识别好与坏,选择好的习惯;4-5岁识别对与错,选择做对的事情;5-6岁识别是与非,选择进步的信念。这些构成了学前儿童“人文素养”启蒙教育的完整体系。

为保证实践效果,实验园采取分组上课的形式,每节课人数控制在12人左右,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课程中。在第一期课程实施前,包钢幼教处对337名幼儿进行了调查统计,共梳理出6957个待培育问题,人均20.6个问题。课程实施第一周,待培育问题剩下3188个,人均9.5个,扔掉了3769个坏品行,扔掉率达54%;课程实施第二周,待培育问题剩下2633个,人均7.8个,两周累计扔掉4342个坏品行,扔掉率62%;课程实施第三周,包钢幼教处已有三名小朋友实现了坏品行归零的最终目标。

“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在初心未染、善言易入的幼年时期,种下人文素养的种子,直至每一个良好品行在孩子们的身上逐渐固化下来,使人文素养待培育问题全部归零。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愿望和责任。”蔡彦萍说。

(文/图  记者  张燕青)


京ICP备18049698号 -1|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lc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