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10-82152253
理论研究 心得体会
首页 > 人文大中小幼婴 > 理论研究 心得体会
教育情为本 育人先育己
时间:2019-03-21点击:2472

教育情为本  育人先育己

——在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实践交流培训会闭幕式上的发言

大庆市幼教中心第四幼儿园实验班大班教师  李晓威

2019年3月1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领导能够给我这次机会,幸运的成为庆幼中心人文素养启迪课程的实验班教师,全程参与到这场“人文素养大会战”中,亲身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文素养洗礼。今天能够站到这里代表大班组教师进行总结发言,我很荣幸。

2019年1月7日,人文素养引入课程第一课如期开展,人文家教同步开课。在人文素养引入课程实践的21天里,作为大班老师,我有幸参与了三个年龄段的14节教学活动。小班:识别好与坏。中班:识别对与错。大班:识别是与非。在这过程中,让我对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人文幼教有了更新层次的认识,丰富了我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知识。同时,最让我欣慰的是,在上引入课程的每一天,班级幼儿真的发生了改变。下面说一下,我在课程推进过程中的一些收获。

一、对人文素养引入课程的认识和把握

(一)同一节课,不同年龄段教学目标要有所调整

如小班第四课《要不要诚实》,小班目标为:知道什么是诚实,有留下诚实好品质,丢掉不诚实坏品质的意识。小班重点在:幼儿明白什么是诚实的行为,诚实是好,不诚实是不好要丢掉。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大班目标调整为:知道诚实是好品质,能够结合自身行为,有承认错误的意识,有做诚实孩子的意识。在本节活动中,应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在生活中,自己的哪些行为是不诚实的,有勇于承认错误的勇气。大班重点引导幼儿,把具体的好与坏表述出来。

再如第二课《好品质与坏品质,你选哪一个?》,通过课程孩子们知道了水果及人的行为都有好与坏的区别,具有初步的留下好品质,扔掉坏品质的意识。对于大班幼儿,课堂上不但能够区分好品质和坏品质,还得让幼儿能够结合自身的行为,表达出自己有什么好品质、要扔掉什么坏品质。大班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却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在认知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这就要求我们带孩子要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谈话活动,所以每节课都要加这一环节,鼓励孩子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述。孩子们知道了关爱家人、承担家庭责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乐于助人、讲文明、不插队,懂礼貌、遵守公共秩序,这些都是好品质。

课后,我是这样指导家长的:如果孩子在家主动给爷爷奶奶捶背、为爷爷奶奶拿水果,家长要提示幼儿,“你能关爱老人、关心家人是好品质,要留下。”需要家长在家不断强化、告诉幼儿他做的这件事,具体是什么好品质。这就要求首先家长心中要有这些核心词,当孩子行为有偏差的时候及时引导、不断强化才能慢慢养成好品质,这才是大班幼儿应该实现的培养效果。

(二)抓住每堂课的核心要素,设计适合大班幼儿的支架式语言

在上每节引入课程前,我首先是观看视频,并结合前期共同教研整改后的教案,精准找出本节活动的核心词是什么,并围绕核心关键词及大班幼儿年龄特点重新调整支架式语言,满足大班幼儿的心理需求。

如大班《热爱劳动》这一课,故事中的小朋友们在完成集体任务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其中有一处,我使用的支架式语言是:星星、月月和卉卉越干越起劲,他们都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最漂亮的海洋世界,虽然他们也觉得很累,但他们放弃了吗?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坚持劳动,非常认真地完成自己的任务。那他们是热爱劳动的小朋友们?接着追问幼儿:热爱劳动是好品质吗?我们要怎样?留下。那在生活中,你是那个热爱劳动的小朋友吗?你都做过什么?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最后让幼儿去总结梳理,幼儿能够从最初的对劳动概念上的认识,迁移到在生活中自己的劳动体验。这就是支架语言的重要之处,精准、凝练,直指核心要素。

(三)课程中要关注所有幼儿

在人文课程当中,教师不应只关注本节活动的核心要素,在以往幼儿都了解的核心要素基础上,如果幼儿有一些不正确的行为、坏习惯时,教师要立刻纠正。如当幼儿出现坐姿不正确、不认真倾听老师及他人讲话或不遵守规则时,教师要用核心词追问幼儿,“你这样做是好习惯吗?不是要怎样?”关注所有幼儿,及时提醒,不断强化已经形成的心理机制。

二、在一日生活中,加强对幼儿人文素养的培育

(一)与幼儿的交流,句句都要扣在人文素养核心关键词上

在一日生活中,我将核心要素的关键词时时刻刻地融入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如幼儿在上厕所、喝水时,能够排好队,这就是个好行为,要留下;当地上有纸屑、小杂物时,对主动拾起来扔到垃圾桶里的幼儿,要鼓励,能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保护班级环境,是好品质要留下;当幼儿不小心撞到他人时,他能够主动道歉并讲述事情的经过,承担自己的责任,是好品质,要留下;当幼儿因一件玩具争抢时,能够两人商量,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好品质,应该留下;当老师嗓子不舒服时,幼儿能够关心老师,提醒老师该喝水了,能够关心他人,是好品质应留下。

(二)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名幼儿

一次,两个小朋友争吵,我没有第一时间去制止,而是请我身边的小朋友去当小老师,让他去处理问题。我观察到,他先是说:“你俩怎么了?”两名争吵的小朋友开始讲述事情的经过。他又追问道:“你的行为是好行为吗?应该怎么做?”“那你赶紧道歉吧!”还自言自语道:“打人是坏行为,应该扔掉。”在人文素养环境的熏陶、耳濡目染、老师的影响下,该幼儿在解决问题矛盾时,能够模仿老师的语言去处理问题,让我们惊讶。我想人文素养的精神已融入到班级幼儿的内心当中。抓住生活中的各个契机,对幼儿进行人文素养培育,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家园携手同心,在人文幼教家园共育的路上努力前行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在备课,四分之一的时间要在日常中不断渗透、强化,更多的四分之二的时间,需要家园进行沟通,家庭指导很关键也很重要。

(一)多途径、多方式的带领家长进行人文素养培育

每日课程结束后,我对每个幼儿在园里的表现、变化,都会和家长进行沟通。并给予家长专业的指导策略。针对生病在家,无法上课的幼儿,会进行微信约谈、电话指导。及时将课程内容、家庭指导方案,并结合幼儿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推心置腹的约谈。并借助学期汇报会、家长会活动,邀请不出勤宝贝儿家长来参加活动,补上这一课。同时我借助课件,把每节课的核心目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中的表现,给每位家长一一分享。再一次强化了课程的重要性及核心素养。会后,有几位家长眼含泪珠,拉着我说:“老师您辛苦了,为了我们的孩子付出那么多,真的心疼你,感谢幼教中心、感谢你们为我们做的一切。”听到家长发自内心的真诚话语,让我觉得,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我愿为班级幼儿,倾尽所能。

(二)与幼儿进行谈话活动,有针对性帮助幼儿逐一改坏掉习惯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反馈说,孩子更听老师的话。于是我借助这一特点,定期与幼儿开展谈话活动,效果特别好。围绕家长填写的“预实践”统计表中的反馈,梳理出每名幼儿身上的不好习惯,并与家长积极沟通再次确认。得到验证后,首先进行了深层次的全面分析,然后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以及出现的不同问题,开展了谈话活动。在谈话过程中,我鼓励幼儿、并与幼儿约定要扔掉这些坏习惯,同时很正式的、充满仪式感地、加上生命体验做动作,扔掉坏习惯。通过这个小办法,很多家长反馈说,孩子回到家真的有变化了。从来不主动扔垃圾、嫌脏的小朋友能够做到将生活垃圾扔到垃圾桶里;自己的物品,能够主动做到分类整理等等。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人文素养培育要回归家庭,家庭才是孩子教育的主阵地,家园携手才能立德根。通过三周的课程实践,孩子们的转变让家长惊讶、惊喜,同时,唤醒了广大家庭的人文素养培育意识。

人文教育带给我很多的收获和惊喜,有我自身的积极转变、有班级家长的积极反馈和班级孩子的成长变化,我们都是人文幼教的受益者。育人先育己,我要持续自我成长。孩子是种子,教师是土壤,若要大树参天,师者必先充实。人文教育从我做起,努力提高对人文教育的理解,从自我人文精神的觉醒到培育幼儿人文素养的实践,我定会竭尽全力。


京ICP备18049698号 -1|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lc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