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10-82152253
专委会新闻
首页 > 工作动态 > 专委会新闻
家校携手 共育英才——大庆市中小幼人文素养家校共育共治实践启动大会顺利召开
时间:2019-09-21来源:点击:4120

为探索立德树人的新体系、新机制、新方法,树立科学的家校(园)共育共治,从而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成长,9月20日上午9时,大庆市中小幼人文素养家校共育共治实践启动大会在实验二部信息楼召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何庆、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志军,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政治系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刘建军,大庆市教育局局长韩迈及主管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人文素养家校共育共治实践基地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家长等近500人参加会议。


微信截图_20190921174016.png


大庆市幼教中心主任孔玉华首先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介绍了庆幼中心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的可喜成果。通过人文素养家园共育共治,提升了家庭成员的人文素养,优化了家庭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了家庭成员情感的良性互动,实现了人文滋养人生。


微信截图_20190921174035.png


首批中小幼人文素养家校共育共治实践基地——机关五小校长马智华、高新区学校教师刘羽、机关五小家长代表毕白菊,先后作了精彩发言。

马智华校长在分析当前小学阶段孩子人文素养缺失呈现出的种种问题后,深刻阐述了何庆研究员潜心研究近四十年的人文素养理论之科学,孩子和家庭需求之迫切,用满腔真挚的教育情怀呼吁家长与老师全情参与,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遇到更好的自己成为必然。

刘羽作为教师代表,在发言中充分展现了参与实践活动教师们攻坚克难,勠力同心,培育孩子良好人文素养的决心和信心。

毕白菊作为家长代表,在发言中更是真情流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文素养的认同与渴望,誓与学校和老师结同心,共进退。


微信截图_20190921175806.png


大庆市教育局韩迈局长在讲话中指出,“大庆市中小幼人文素养家校共育共治”项目启动大会,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落实教育部课题的一件大事,也是大庆教育系统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要求的一件大事。人文素养家校共育共治花落大庆,是大庆孩子的幸运,是大庆家庭的幸运,也是大庆教育事业的幸运。


微信截图_20190921174229.png


对孩子来说,通过“人文素养家校家共育共治”,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使孩子发生脱胎换骨般的变化,自主丢掉坏品行养成好品行,这对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孩子就是家族的未来,“人文素养家校共育共治”能够实现小手拉大手,通过孩子这一媒介,实现家校一体化人文素养教育,带动每个家庭形成健康家风;对于我们实验学校、实验教师来说,“人文素养家校共育共治”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做法,创新了家、园、学校、政府、社会合力育人的体制机制,这正是大庆教育多年来一直在追求和探索的。


微信截图_20190921174243.png


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政治系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刘建军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引用大学生成长、上海市棚户区改造等典型事例,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家庭教育、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并由自身成长经历说起,让家长们懂得了在育儿的过程中以身作则、持之以恒最重要。刘教授的讲话引起了家长的强烈共鸣。

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津贴获得者赵志军在讲话中指出,大庆市教育局为了深化学校德育改革与创新,率先启动了中小幼人文素养家校共育共治实践这一重大项目和系统工程。把中小幼德育工作“统”起来,纵向上打通各个学段,探索接力育人的德育新体系;率先引进前沿人文素养系列研究成果,努力把人文素养培育与传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相结合,使德育工作富有鲜明的创新性、时代性、人文性和地域性特色;从大庆市幼教中心做起,成功打造人文素养培育创新基地,进而发挥庆幼中心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再一次展现了大庆人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


微信截图_20190921174327.png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何庆为直属机关第五小学校和高新区学校作为大庆市首批中小幼人文素养家校共育共治实践基地授牌。


微信截图_20190921174344.png


会后,参会教师、家长纷纷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新的起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守正创新,汇聚各方力量,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探索精神,孜孜以求,驰而不息,努力开创中小幼立德树人成功之路,为提高家校德育水平和育人质量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京ICP备18049698号 -1|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文教育专业委员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lc787